共建三支柱养老体系
养老政策 2021-11-13 10:17www.yanglao9.com养老政策
近年来,为提前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提及建立丰富的市场化、多元化第三支柱产品体系,满足人民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消费能力的养老金融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柱产品并非只有“保险”一种类型,从国际经验看,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养老保险、长期储蓄等都可以作为第三支柱的合格投资产品。
中国经营报:作为国务院批准试点设立的国内首家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在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哪些效能?
梁岩:建信养老积极发挥金融中介职能,探索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融合“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手段,通过建设银行搭建的平台载体,以“存房养老”“养老权益”“资金监管”等业务,在企业B端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与个人C端养老服务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强化对B端机构的扶持力度,助力政府G端强化行业监督管理。。
中国经营报:与其他金融主体相比,基金服务养老需求的优势有哪些?未来,在助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方面,基金可以深度参与哪些领域?
于善辉:公募基金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通过养老FOF能够形成资本市场里面长效的钱,从而改善投融资结构。并且养老FOF在力争实现老百姓财富增值的同时,助推市场形成更多的长效资金,进而改善这个市场的定价效率,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改善投融资的成本,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大工程。
中国经营报:作为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在养老领域做了哪些新尝试?
柯康儒:腾讯微保非常重视养老板块这一类的业务,也在积极研究整个养老板块的布局。首先,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充分了解各类用户在养老诉求上不同的关注点,利用场景匹配做好差异化、精准的运营策略,为后续产品开发及用户经营做好准备。其次,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还可以发挥平台产品甄选的优势,集中展示优质产品,给用户更丰富的选择。
中国经营报:国际上开展养老金融的经验,哪些尝试可应用到国内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实践中?
钱建军:回溯历史,德国养老金制度最早是在1889年俾斯麦时期建立,自2002年实行李斯特养老金计划,是一种第三支柱养老金计划,针对固定收入人群,按照年收入总额的4%计算应缴纳金额,该部分由德国联邦政府基本税收减免抵扣、子女生育补贴和个人缴纳组成。
实际上,我们跟德国的整体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国家顶层设计层面通过财税政策激励,鼓励不同的人群提前做好养老规划,积极完成三支柱的养老体系,减轻未来老龄化社会的负担。
中国经营报:解决养老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社会多链条协助,金融机构在服务养老需求方面有哪些优势?
梁岩:银行的网点布局及理财经理队伍,可以直接触达客户,保障了个人客户需求服务的有效对接与解决,从而实现了“合适产品配置给合适的客户”。
于善辉:前期养老类FOF已经有大概上千亿元的规模,惠及人群也有上百万人。同时,养老基金本身所体现出来的风险收益特征与投资者的养老需求非常契合。
柯康儒:互联网平台优势是触达广覆盖、便捷性以及成本优势。通过场景找到目标用户,比如小商户,曝光产品并完成用户的交易,凸显用户的养老需求,围绕有明确诉求的或者潜在需求的养老用户,精准地回应各种细分人群的痛点,并结合保险科技的抓手促成成交。
钱建军:首先,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两轮试点区域的经验值得整个保险行业借鉴,这使得险企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其次是险企具备养老金融教育的天然属性。再次,在长期低利率的大背景下,由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具有长期保底的收益属性,而且具有长期保险保障功能,转移客户的长寿风险,为客户提供终身的养老金给付利益,真正解决“人还在,钱没了”的问题。最后,险企的养老服务专业化,比如长期护理保险及服务,较大程度上应对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社会需求缺口。
中国经营报:我国有着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机构在产品设计方面,应如何兼顾这个群体?如何在既定的收益目标下追求风险的最小化,以提高老百姓养老钱的安全与稳健?
梁岩:对于灵活就业群体的养老金产品需求,除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外,第二支柱基本无法覆盖,需要从第三支柱发力,创新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目前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还在加紧研究中,主要方向是积极探索账户制管理下的多产品体系,通过灵活的缴费、支付、配置机制,为这部分群体构建多种投资组合,满足不同阶段的资金积累需求。此外还需要政府出台新的政策予以扶持,包括除税收优惠外,是否给予政府补贴。
钱建军:德国的灵活就业群体可以申请加入最基本的社保养老,即我们说的第一支柱,以及个人自愿养老保险,也就是三支柱。2004年,德国专门面向自由职业者推出吕普鲁养老金计划,个人自愿参与。德国联邦政府借助该政策同时鼓励德国公民婚姻与生育,已婚人士的抵税金额为单身的双倍。
柯康儒: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非常适合互联网渠道。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就是在广触达广覆盖、便捷性以及成本优势,通过场景找到目标用户,围绕有明确诉求或者潜在需求养老用户精准地回应痛点,并促成产品成交。
于善辉:这个群体非常大,未来的养老压力也很大。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养老理财知识,公募基金投资门槛低,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产品配置选择。
中国经营报:作为长寿时代的“金融装备”,发展养老金融,所在领域哪些环节需要打通,还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梁岩:一是鉴于税收优惠覆盖人群有限,建议参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给予参与第三支柱的个人适当提供财政补贴,加强政府引导,提高个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打通个人账户下各类资金,包括第二第三支柱的打通,公积金与养老金的打通。三是在账户制管理多产品体系下,探索更为灵活的产品方案,尤其是支付环节。
于善辉:从国际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资产的高回报属性,打通第三支柱养老增值的链条非常重要。
柯康儒:建议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参与到养老金的业务中来,希望在合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成本优势、灵活性以及推广的优势,携手保险机构共同助力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钱建军:对于现阶段养老三支柱发展的局面,参照国际经验和个人体会,一方面要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另一方面还是需要国家层面在税收优惠和财政激励两方面的推动,税延养老保险的开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对于中高收入人群,通过让渡一些个税利益,对低收入和达不到个税起付线的人群予以一定的直接货币补贴,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参与三支柱养老准备的获得感。此外,比如,优化税收方面的系统对接,扩大税延养老保险的试点区域和经营主体等,也将有利于税延养老保险的持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