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有720万老年人等待“刑满释放”
养老政策 2018-06-12 09:00www.yanglao9.com养老政策
这720万老年人有个共同的称呼:老漂。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老人比例高达43%。这些背井离乡,替子女照顾孩子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漂族。老漂这一群体,其实很早就出现了。曾经,在各种家庭伦理剧里常出现的“恶婆婆”,有不少就是老漂。然而,直到去年年底,“老漂”这个词才正式开始在新闻媒体上连续出现,引起我们的重视。
就当我什么都不是,他们说什么就听他们的
六零后的张阿姨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儿子,名校毕业,在上海的金融公司工作,凭自己的能力在上海安了个家,娶了媳妇儿,还给张阿姨生了个大胖孙子。本以为,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了,自己也光荣退休,幸福的晚年生活在向她招手。可谁曾想,儿子的一通电话,又让她接到了去上海照顾孙子的任务。“其实当时在来的路上,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我们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挺开心挺自由的,反而因为到了这里,每天的生活就只剩下了买菜做饭带孩子。”子女们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老漂们的再次“介入”,显得格格不入。以前孩子小的时候,都是以父母为主导,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一手安排的。但来了外地,爸妈成了“老漂”,原先做父母的主导身份,早已被更替了,他们不得不以自己的子女为主导,因为他们的子女才是这个家的主人。“一晃五年过去了,对于这些当初的格格不入,我现在也开始慢慢接受了。就当我什么都不是,他们说什么就听他们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主张,要不然什么小事儿都会争来争去,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
交朋友这事儿,我压根就没考虑过
有一部分老漂们并不是夫妻结伴去外地照顾子孙辈的。通常来说,当家中的妻子年满五十岁退休,正好会赶上自己的子女有了下一代,因而退休连带着“换工作“。而自己的老伴儿一般都比自己晚退休十年左右,因此成为“被留下“的那一方。夫妻双方的两地分居,因而成了老漂族中常见的状态。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研究》课题中,学者岳坤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城市家庭中,为参与儿童教养而“老漂”的祖辈,夫妻共同流动的占59.4%,女性单独流动的占34.8%,男性单独流程的占5.8%。身处陌生的外地,人生地不熟,甚至于连对门住的是谁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什么社交圈,加上每天周而复始的买菜做饭照顾孩子,老漂族们的生活,变得程序化而寂寞。采访中一位阿姨谈到,交朋友这事儿她压根就没考虑过,一是不太有时间出门;二来家里的事需要有人打理好。把孩子带好,把生活安排好,家庭团结和谐,能够跟子女配合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给子女们减少点负担,这才是我作为长辈应该做好的。
替孩子带孩子,需要更强的责任心
虽然,买菜做饭照顾孩子这事,是一件十分耗费老年人精力的事。但对于老漂们来说,最大的焦虑还是源自于责任。老漂一族照顾的孩子通常年龄段都在三到六岁,正是孩子最难带的时候。五年的时间,张阿姨看着自己的宝贝孙子,从蹒跚学步到满地乱跑,一方面开心的不得了,另一方面也确实觉得疲惫。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与现在生活在海南的大姨视频聊天,视频里的她一边跟我妈妈聊天,一边抓着三岁的外甥女。面对“正当壮年” 的外甥女,大姨显得非常力不从心,隔一会就得从镜头前离开去找孩子。最后,这次聊天也因为大姨要给外甥女换尿布,草草结束了。
我的医保在老家
老漂一族的身体状况,是一件让人忧心忡忡的事。买菜做饭带孩子已是一件费力费神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增高、心律不齐、失眠这些之前没有出现的情况也会接踵而来。“我的医保在老家,所以每年回家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检查身体。如果真的有了什么疾病,无论如何都可以提早预防和治疗,也省得给子女们再添负担。”张阿姨一直以来都有高血压的症状,虽说可以靠吃降压药来维持,但异地自行结算报销耗时耗力,也只限于住院的病人,门诊开药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人一旦罹患大病,在没有医保的情况下,对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
回家之路遥遥无期
老漂们在大城市有着种种的不适应和牵挂。“一做梦就能梦到老家,这边的事一个都梦不见,梦到的全都是老家的人和事。每次给老伴儿打电话,到最后都要叮嘱他把自己照顾好。我觉得退休这几年,挺亏欠我老伴儿的。”《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研究》课题研究发现,之所以在城市家庭里,祖辈参与儿童教育有如此之高的比例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文化的因素。在课题访谈中,41%的祖辈认为参与教育是自然而然的责任,也希望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而23.5%的祖辈,也表示因为之前就和儿童父母同住,自然而然参与教养(这一部分人群并不属于老漂)。另外一方面是现实因素的考量,28.9%的老人表示,他们之所以来参与孩子的照料,是因为儿童父母生活工作压力比较大,无法独立教养儿童。
老漂们大都希望自己能够早一点卸下担子。可是,现实让这个担子变得遥遥无期。毕竟现在大城市的竞争太过激烈,自己不在就得儿女亲自上手,过上一天片刻不得闲的日子;请保姆又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开销,而且作为老人,总是不放心外人带孩子。可是,这些亲情的牵绊却像牢笼一样把他们锁在异地。一位外婆坦言,自己在孩子的家里就像坐牢,等孙女到了上学的年纪,自己才能“刑满释放”。
我们能做些什么
通过观察我们身边各种年龄段的父母,可以明显看到,虽然教育观念有先进有落后,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比八十年代以后的父母普遍更高。他们可以为了孩子上学把自己的伙食费降低到每天三元,也可以在早六晚九全年无休的私人小作坊里一呆十几年。现在,这些他们倾尽心血培养的孩子终于长大了,独立了,他们依旧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的孩子”继续付出。
现实状况的确会限制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选择。但这不是我们疏于善待父母的借口。作为子女,我们总要做些什么。比如,主动联系物业和居民委员会,组织老漂们互相认识,同在异乡为异客,无法融入本地的外地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抱团取暖。这样的措施在不少社区已经开始采用,效果很好,甚至很多同省的老人们遇到一起,完全消除了身处异乡的不适应。再比如,尽量在假期带上父母孩子全家出游。虽然次数很少,但父母往往能高兴很久。诚然,“老漂”一族是当下快节奏的中国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现象。但老漂们遇到的问题,无法被忽视。
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将来都会、或者已经经历了结婚生子。你们爸爸妈妈会不会成为老漂族的一员?他们会不会、有没有被我们的孩子捆绑?他们会不会、有没有感到孤独?我们做子女的,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别让他们的回“家”之路变得遥遥无期。别让他们异地“坐牢”,等待刑满释放。
上一篇:一文带你了解老年消费市场现状!
下一篇:老龄化社会到来,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