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查了解我省革命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
为调查了解我省革命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对策措施,为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帮扶工作的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今年5月至6月,四川省老龄办联合省革命老区促进会到雅安市汉源县、宜宾市宜宾县、巴中市通江县、达州市宣汉县等地进行调研,制发了调查问卷,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汇报,并深入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家中进行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
我们调查的四川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指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境内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省政府已认定的革命老区县(市、区)共有83个(如下图),它们分布在广元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和阿坝州全域,成都市、泸州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资阳市、甘孜州和凉山州的部分区域,涉及17个市(州)的83个县(市、区)。区域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1.8%;总人口4168.6万人,占全省的46.4%。
我们调查的老区农村留守老人,主要指老区因子女长期离开农村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60周岁以上的人员。
从对汉源、通江、宣汉三县的调查情况来看,三县总人口为246.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达44万人,约占17.82%,老龄化程度超全国2.3个百分点,农村留守老人25.5万人,约占老年人的57.96%。按此推算,我省老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有740万人,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约有430万人。调查发现,地处大巴山革命老区的宣汉县最具代表性,该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农村老年人口19.95万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3.12%,农村留守老人16.69万人,又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83.69%。也就是说,该县每10名老年人中就有8名是农村老年人,而每10名农村老年人中就有8名是留守老人。宣汉县的情况反映出了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的严峻性。在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的构成上,汉源县妇联近期对3000名农村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有效的1907份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留守老人性别比为男性56%,女性44%,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年龄60-69周岁占比为59%,75周岁以上的占比为22%,高龄留守老人占比并不低;留守老人中有6%的离异,有24%的人丧偶。
调查发现,目前我省老区农村留守老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情况:
(一)老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逐步受到各级重视,各地正积极探索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方式和途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方面想了很多办法,如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在农村建立日间照料中心等等,但这些措施对农村留守老人,特别是这些居住比较分散的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效果却不太好。如何解决这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让各地党政领导绞尽脑汁。在调查中,达州市和巴中市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做法。两市都在积极探索发挥基层老年协会作用,组织开展邻里相帮,在农村留守老人中组织低龄、健康老人关爱高龄、残疾老人。2014年以来,两市积极开展基层老年协会参与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点和老年志愿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服务。针对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分散的特点,两市还开展了助老巡访活动。由村(社区)“两委”牵头组织,老年协会参与实施,组织低龄、健康老人每周到留守老人家中巡访1-2次,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代购代送、陪诊就医和精神关爱等服务。助老巡访工作流程为:锁定巡访对象(建立失能、高龄、空巢等困难老人花名册)→招募巡访员(热心老龄事业、有奉献精神的老协会员、爱心人士)→建立巡访制度→签订巡访协议并发放联系卡→开展巡访、关爱服务并做好记录。村(社区)“两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对助老巡访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评议监督。此外,达州市还探索建立“十户电话联防”工程,与通信公司合作,由村居委会牵头,基层老年协会组织实施,将居住相邻或相近使用同一通信公司的手机用户,以每10户左右组成一个群组,由通信公司开通群组通话功能,群组成员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要在电话上拨打一个特定的号码(由通信公司确定),系统平台就可自动呼叫群组内其他用户号码,并发出报警声讯信息,从而使相邻的9户人员迅速赶来相助,帮助留守老人救急难。政府还为特定对象购买服务,每月支付一定的通信服务费。这些探索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水平正逐步提高,衣食住行和医疗保障等有较大改善
调查中,老人们反映,随着国家近年来各种惠民政策的出台,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吃穿住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由于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大力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出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外,按照有关政策,符合农村享受低保条件的留守老人基本享受了低保,享受低保老人占留守老人的30%左右;80%以上留守老人参加了新农合,随着报销比例的增加,留守老人病有所医的问题虽未从根本上解决,但有较大的好转。各地认真落实了新农保政策和老年人优待政策,今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了15元,达到每人每月75元,加上各地出台的标准不一的高龄津贴政策,多数地方80-89岁的老年人每月能领到20元左右的高龄津贴,90-99岁的老人每月能领到50-100元的高龄津贴,100岁以上老人每月能领到200-300元的高龄津贴。这个钱虽然不多,但对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巨大的帮助,使一些常年来身无分文的老年人有了领工资的感觉,为他们购买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提供了极大地帮助,并进一步减少了他们经济上对子女的依靠,使他们更加有尊严的生活。高龄津贴制度深得民心,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在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鹦鸽村,由于该村开展巴山新居建设,留守老人们都住上了小洋房,在村民聚居的村子,水电设施齐全,道路全部硬化到户,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三)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数量总体有所减少,但比重进一步增加,并呈现出高龄化的特点
据汉源县、通江县和宣汉县统计,留守老人分别占该县老年人的10.41%、55%和84%,但留守老人占农村留守人员的比例却高达80%以上。当地老区促进会同志反映,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进一步增加,农村40岁以上的人员已屈指可数,一些50-65岁的人员也逐步流向城市从事环卫、家政和小区门卫等工作。一些外出务工在城里购买了住房或经济条件较好在城里租下了住房的子女也纷纷把留守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一起生活,举家进城。据通江县老区促进会调查,该县毛浴乡龙江村190户774人中随子女进城的老人就有90人,占该村老人总数的32.4%。只有一些年龄较大而又没有出路的老年人仍留在农村。这使近年来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总体数量有所减少,但占农村留守人员的比重却进一步上升。随着国家外出务工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的政策出台,一些因上学和照顾孩子上学而被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情况正在逐步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相对有所缓解,留守老人问题却日益凸显起来,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据宣汉县老区促进会同志调查,该县白山镇白耳村有一个组户籍上人口有80余人,但实际居住的只有4名留守老人。许多基层同志反映,现在农村60-70岁的算“小伙子”,70-80岁的算“中年人”,村里死了人,想找年轻人来抬丧都很难凑够人数。
二、老区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老区农村留守老年人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个人劳动所得占比高
相对于定期领取退休金、社保养老金的城市老人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水平普遍不高。除享受低保、高龄津贴和每月75元的新农保等政府性政策外,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而子女生活压力大,补贴缺乏稳定性,留守老人的自主经济能力非常微弱。通江县老区促进会反映,该县毛浴乡龙江村一个叫张树贤的军属家庭,一家就有多人参军,爷爷、父亲都是红军,自己是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领养的儿子也参了军。可就是这样一个世代从军的家庭现在却面临着极大地困难。现在领养的儿子死了,儿媳改了嫁,83岁的张树贤和81岁的妻子郭群英无依无靠,除了每月领取300元的志愿军补助外,只得靠种自己的3亩地为生。现在年龄大了,无法种水田了,老两口就改成种旱地。虽然生活困难,但老两口思想境界高,从不给国家和集体找麻烦。这样的例子在老区还有不少。据达州市统计,该市75.9万农村留守老人中,贫困老人26.6万人,占35%;有经济收入来源老人26.2万人,仅占34.5%。据汉源县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来源靠子女供给的约占46%,靠自己劳动所得的约占43%。由于收入低,留守老人普遍生活十分节约。留守老人平均用于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在51—300元的高达79%,301—500元的仅占7%。
(二)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从事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劳动,但他们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正在逐步淡化
随着老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经商,60-75岁的农村留守老人逐渐转变成农业生产的主体,个别身体健康的8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仍在从事着劳动强度较小的农业生产劳动。据达州市统计,该市75.9万农村留守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24.7万人,占32.5%;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老人51.9万人,占68.4%。据通江县老区促进会调查,该县毛浴乡龙江村190户774人中在家劳动力仅35人,其中6人因残疾智障不能外出;毛浴乡浴江村256户1037人中在家劳动力仅49人。农村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自然落到了这些留守老人们的身上。但是,随着外出子女务工收入的增加,很多外出子女要求留守在家的父母不要种地和少种地。一些年迈的留守老人也逐渐减少了种地的数量,往往只种地而不种田,或只种离家较近的平整土地,渐渐放弃了离家较远的土地的耕种。致使很多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衰败局面。许多关注农业问题的人士都发出感慨:如果没有留守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土地荒芜的情况将更加严重。
(三)老区农村留守老人体弱多病,医疗健康问题堪忧
目前,虽然实施了新农合、医疗救助等制度,农村医疗条件也有较大改善,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调查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患有高血压、颈椎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病等多种疾病,但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等原因,农村留守老人一般不会自己掏钱体检,生了重病大病才进医院,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熬”和“生不起病、买不起药”的情况,如遇到多发的慢性病和突发性严重疾病时,往往成为家庭不能承受之重。问卷显示,自认为很健康(其中包括有病自己并不知晓的人员)的仅占12%,有慢性疾病和严重疾病的占比高达40%。这样的健康状况,老人们用于医疗的费用却并不多,1001-5000元的仅有18%。同时,农村基础医疗设施、医疗队伍建设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不高,留守老人无法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对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以及高龄老人的上门巡诊等优惠政策在很多地方落实不力。汉源县反映,该县一位82岁的女性留守老人因孤独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吃喝拉撒全然分不清楚,自己撕咬着床上的棉絮“度日”,虽然其女儿及时返回送去治疗,但已病入膏肓。另外,宣汉县基层同志反映,虽然现在新农合可以报一些门诊费用,但太低,且把个人账户上的钱扣完就不能报了。这给农民们造成还是要住院才能报销的错觉,一方面导致很多老年人为了能够报销而在不需要住院治疗时也去住院,造成极当地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老人因门诊不能报销或报销得太少,小病就拖,使小病拖成大病,极大地影响了身体健康。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反映,最怕的就是生病,一旦生病不仅要花很多钱,也有可能因缺医少药就等死了。
(四)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生活贫乏,精神孤单寂寞
革命老区地处偏远山区,相比其他农村地区,地形更加复杂,老年人居住更加分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贫乏。除了老年节、春节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平时活动较少,对留守、贫困老人的关爱主要以老年节、春节慰问为主,常走访、常关爱不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老年人由于文化、身体等原因,看电视的不多,而传统的广播正逐渐消失。据汉源县调查,农村留守老人中有54%的人靠务农打发时间,19%的老人打牌娱乐,12%的老人基于自身性格和经济条件、居家位置的原因只能呆坐。问卷中了解到,老人需要金钱、精神、两者都需要的选择比例分别为13%、75%、12%。在活动场所设施上,除了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边远山区没有配建文化体育设施,即使有也很简陋。送文化下乡也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设施较好的新农村,更多的山区老年人没有惠及。另外,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平日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也没有。我们曾在一个村调查了解到,有近60%的子女过年回家10-15天,除去路途往返、走亲访友等时间外,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并不多。不少老人甚至还表示,春节回家一趟让子女开销过大,有些心疼。对于留守老人来说,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已然成为一种奢望。随着外出务工子女将小孩带到城里就读的增多,农村留守老人更加孤寂。据通江县反映,该县毛浴乡龙江村4组张家院子里原有28户112人,现在在家的老人小孩只有8人。很多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地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和痛苦还胜于贫困。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有三个院子只有一个留守老人,老人不听广播就感到特别孤独。还有一些地方,农村留守老人甚至常年与自己养的狗说话,与狗打伴。
(五)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居家养老生活上安全隐患较多
现在的老年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绝大多数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据汉源县抽样调查,留守老人中文盲占26%,小学及以下的高达68%,大专以上仅仅占0.2%。这些留守老人往往在看病、购物、取款以及用电、用气和用手机等方面缺乏应有常识,还有很多农村留守老人用不来手机。据通江县反映,该县毛浴乡龙江村4组张某63岁,因不识字,错把除草剂当成感冒药服用,不到3天就死了。由于家庭照料功能的减弱,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老人生病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伴互相扶持,如果老人丧偶,日子过得就更加艰难。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另外,老年人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一些寡居、独居的留守老人,眼花耳聋,烤火、用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汉源县就发生过一起因留守老人在家用电热毯敷醪糟,电热毯短路引起的火灾,不仅烧掉了自家的东西,还殃及了诸多邻居。
(六)老区农村“孝文化”日渐衰微,个别子女不孝,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还时有发生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传统的“孝文化”正在衰微,尊老敬老观念和家庭伦理道德正逐步淡化。尊老敬老的意识逐渐被代际之间的平等意识所取代,甚至出现了“轻老重小”的代际逆倾斜。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往往呈现出多子女情况,2-3个子女的占67%,3个子女以上的占20%,1个子女的仅占11%,无子女或子女死亡的占2%;老人们与子女的关系也让人担忧,与子女有矛盾的占15%,矛盾很大的占4%,关系一般的高达68%,很愉快的仅占16%;子女回家探望的次数不多,大多是重要节假日和出现重病等紧急事件时儿女才回来探视,竟有2%的子女几乎不回来;子女与老人联系(包括口信、信件、电话等方式)并不多,一个月至半年联系一次的占比较高,为59%,三天联系一次的仅占14%,有2%的子女几乎不与老人联系;有76%的老人感到子女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关爱“一般”,有11%的老人表示两样关爱都不够,有2%的老人感到两样都非常缺乏。多子女的老人却往往无人照顾成为留守老人,传统的多子多福正被无情的颠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年轻一代传承孝亲敬老文化的担忧。一些留守老人的子女还为赡养费的多少斤斤计较,甚至个别子女不仅没有履行赡养义务,不给父母一分钱,反而让年迈的父母负担上学的孙子孙女的生活费用。对于子女不孝顺、不给付赡养费的行为,大多数留守老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主要依靠村(居)委会、老年协会、家庭会调解,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老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在乡镇民政和社会事务办公室增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由民社办主任兼任老龄办主任,并落实专人负责老龄工作。在村(社区)设置老龄工作员(可由老年协会会长担任),给予一定的劳务补贴。整合农村留守老年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关爱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浪费。
二要依托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加强和推动老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工作。目前,我省“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市、区)和83个革命老区县(市、区)中有57个是重叠的,而农村留守老人又是贫困群众的主要人群。从这种意义上讲,老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与精准扶贫工作是高度一致的,要抓住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契机,大力推进老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工作。在定点帮扶贫困村的基础上,建立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农村贫困留守老人制度。切实落实精准扶贫措施,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等措施,推动贫困留守老人限期脱贫。
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尤其是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简称“三留”人员)问题,全面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纳入年度民生工程建设及其考核内容。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一要加大对老区的财政倾斜力度。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老区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加大对老区新农合、新农保、高龄津贴和80周岁以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财政支持,适当提高省级补助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要求新建的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必须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发挥农村敬老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条件允许的乡镇敬老院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校舍等,建设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养老服务设施,让留守老人就近接受养老服务。
三要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力度。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工作。坚持市场导向,鼓励和扶持民间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进一步加强老区康养产业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企业与移动、电信等公司的合作,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老区农村留守老人发放多功能手机,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等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以村(社区)为单位的留守老人基本情况信息台账,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成员、经济和身体健康状况、服务需求、联系电话等,为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四要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引导基层老年协会参与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分散的实际,推广一些地方探索的建立“十户电话联防”的办法和开展“助老巡防”活动的工作经验,推广符合农村实际、成本较低、简便易行的“助老巡防”工作经验。以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院、老年活动中心为依托,建立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指导、文体娱乐、精神慰藉、权益维护等服务。根据老年人居住区域,划分活动点,采取比选方式,将活动点设在老年协会会员或有威望、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老年人家庭,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添置电视机、饮水机、棋牌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针对行动不便、身体有病、不能“走出来”参加活动的留守老人的情况,采取助老巡访、邻里互助的办法,实行“送上门”服务,支持和鼓励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为其提供房屋修缮、串门聊天、送饭送药、安全援助、助种助收等服务。
(三)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提高老区农村留守老人优待水平
一要认真落实我省老年人优待政策。认真贯彻省老龄办等24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建议尽快修订完善《四川省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条例》。为留守老人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要鼓励各地提高老年人优待水平。各地在制定老年人优待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适当提高老区农村老年人高龄津贴标准,并重点关注老区农村高龄、空巢、失独、残疾等老年人,向老区农村留守困难老人倾斜,促进社会公平。
(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解决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题
一要加强老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增加必要的急救设施,解决老区留守老人就近看病问题。明确乡村医生关爱留守老人职责,建立定期巡诊、上门问诊等制度。
二要加强老区农村留守老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等政策,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救助标准和救助比例。推进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方便农村留守老人就医看病。
三要完善新农合门诊报销制度。针对农村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太低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对一些地方没有实行新农合门诊报销的,要研究新农合门诊报销制度,并研究对70周岁以上患慢性非住院性疾病的贫困老年人在新农合门诊报销上予以优待。
四要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建立老年人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子女和老年人自己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化解因意外伤害带来的养老难题。
(五)大力发展老区经济,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一要大力发展老区经济。解决老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关键是增加留守家庭的经济收入。老区各级政府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找出路,通过精准扶贫等政策,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推进老区通乡道路的建设,进一步改善老区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要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全面落实省政府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政策,推动各地出台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实施办法,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加强就业指导,落实小额贷款、个体经营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有农业技能的中青年人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就业与照料老人有机结合。
(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老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一要加强老区农村老年活动阵地建设。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活动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乡镇、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依托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农民健身点、农家书屋和老年之家,为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二要组织贴近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文化下乡活动。特别是针对老区农村留守老人,每年组织开展1—2次送文化下乡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要教育引导农村留守老人学习新事物。除了加强用电、用气等生活安全知识的学习外,要教育引导留守老人逐步认识手机、电脑等新事物,并学会使用。教育引导留守老人调整心态,主动寻找精神寄托,热心公益事业,充实晚年生活。
(七)弘扬孝亲敬老的家庭美德,营造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良好氛围
一要广泛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宣传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敬老模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孝亲敬老家庭、敬老模范以及“十大孝子”等评选表彰活动。在“敬老月”及老年节、春节等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给道德缺失者补钙。
二要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家庭观念。不断强化子女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鼓励子女与老年人一起居住,引导基层健全村规民约,并将家庭赡养责任作为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引导、督促农村留守老人子女依法履行赡养义务。
三要将孝敬父母作为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把是否孝敬父母纳入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让党员干部带头孝敬父母,并通过党员干部的言行影响社会风气。
四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孝亲敬老教育。把孝亲敬老内容编进中小学教材,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尊老敬老助老教育,并加大对社会上侵犯老年人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