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惠新里社区1986年逐渐建成,不少人已经在

居家养老 2018-01-07 19:41www.yanglao9.com居家养老

朝阳区惠新里社区1986年逐渐建成,不少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步入高龄,是整个社区里老年人密度最大的区域,“70多岁在这里能算年轻的”。近日,北京晚报记者走访发现,社区、楼房随着居民们一起变老,配套设施却并未变得更加适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没有电梯、下楼全靠人抬;由于社区是单路供电,电话线路改成电缆后,一旦停电,老人极易处于失联状态。

老人下楼全靠雇人抬

惠新里社区西北角,紧挨一个文化广场。每天上午直到接近11点,不少老人喜欢在这里的树荫下坐一会儿,走一走,或者稍微活动活动舒展一下筋骨。今年80多岁的老李跟老伴慢悠悠地走着,老李拄着拐棍,每迈出一步要用上近10秒。而他的家住在6楼,楼里没有电梯。

这里的楼房从1986年起逐渐建成,最“年轻”的楼建成时大概是1993年前后,至今也有20多年。“1986年,那个时候居民楼还没有装电梯的。”今年84岁的老刘坐在自己居住的楼门口前,慢悠悠地回忆。

老刘搬进这个小区时60岁出头,“当时身体好,上下楼爬楼梯不在乎,也不觉得怎么样。”20年过去,老刘和邻居们渐渐发现,自己腿脚不行了,“住在一层、二层的还好些,再往上,上下楼真的费劲。”

6层是最高的楼层。今年80岁的老荆在6层楼住了20多年。“现在下楼,我得横着走,中间还得歇几次,回家上楼至少得休息两次。”下楼费劲,不下楼又不行,“人上岁数了,腿脚必须得锻炼,好多人不锻炼,最后根本出不了门。”

前不久,老荆听对门邻居的女儿说,“她老父亲生病要从6楼抬下去,她自己都60多岁了,一个人根本弄不动。又没电梯,只能找物业的帮助抬人,一次需要6个人,每人给20块钱。她爸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楼了。”

“像我们这种年岁大的人集中的小区,说实话现在生病之后还不如普通居民小区呢,”老荆说,“居民小区至少周围有年轻人,呼救了有人可以帮忙。这儿没门儿,因为整个一栋楼都是老年人,你找谁都是上岁数的。”

从2011年开始,老人们愈发感觉到电梯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加装电梯的希望。老人们曾辗转联系到朝阳区人大代表,将希望为老楼加装电梯的呼吁向相关部门反映,得到的回复是“两个条件,一要所有住户都同意,二要经费自筹。”经费筹措这条难度极大,老人们只好作罢。

老人们多次找到紧邻社区的安置办公室,“总是说会向上汇报,从来没有下文。”

前年,老荆对近五栋楼做了一份不完全统计,“平均85岁,完全失能的、不能自理的大概占20%到30%,半失能的超过50%。对我们这个岁数的人来说,没电梯,一旦需要急救,等人抬下楼了可能也救不过来了。”

老停电而且一停电就失联

没有电梯,电话成了老人们面对紧急情况时最便捷的工具。让人头疼的是,这个小区偏偏老停电。

走访发现,这个居住着800多位老人的片区里,相当多的老人习惯且一直在使用座机电话。“眼神不好使,手机也不太会用,再说平常不会离家很远,有座机就够了。”树荫下,正在跟老邻居聊天的老张这么说,他的说法得到了身边其他五位老人的认同。

除了老停电,由于最近电话线路改造,老旧小区当初建设时的落后显现出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电话不通。

70多岁的刘华(化名)表示,此前一段时间,社区里推行电话线路改造,“贴了通知,过去的变频电话现在改光纤,要求必须改。”包括她在内的不少老人发现,家里的座机电话线路改造后,一旦停电,线路完全瘫痪。

这引起了很多老人以及老人家属的担忧。因为,“我们这里经常停电,一年总要停几次,一停电,家里电话打不出去,外边的打不进来;如果有急事,比如想叫120、999都不行。要是再没手机,完全失联。”

也确实有老人遇到了类似情况。刘华的邻居王老头,女儿在京外工作,“5月3日那天,正好她给她爸爸打电话,赶上我们这儿停电,电话根本打不进来。老王还有个手机,那天也是打不通,给他闺女急得以为出事了,转了很大一圈才联系上她爸。老王这才知道是停电了、电话打不通。”

前不久,老荆、刘华等老人趁线路改造施工的机会向工人们询问原因。“装电缆的小伙子说,我们这儿是单路供电,如果改成双路供电,就不会出现一停电就没法打电话的情况了。”

但老人们不知该向谁呼吁,“我们没有门路,要说去供电局,我们都是80多岁的人,哪儿跑得动这种事?连改线施工的小伙都说,你们岁数大,电话不通会耽误事。”

路面屡次翻修 晴雨都不好走

社区里的路面也让不少老年人苦恼。

“我们这儿的路,已经翻修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张梅(化名)指着路面上一块块明显的“补丁”说,“这都是修路之后留下来的,这些路上随便看,哪儿哪儿都有。”

在张梅指引下,北京晚报记者跟随她在几栋楼之间走了一圈,情况确实如张梅所说,“补丁”随处可见,且面积较大。她透露,“这些路被挖开,说是要把各种挂在头上的线都埋入地下,但是来回挖了几次,挖开又填上,线还是在头顶上。”

更让老人们觉得不方便的是屡次挖开路面给出行造成的困难。70多岁的李萍(化名)出示了一张她女儿用手机拍下的照片,“这是之前修路的时候拍的,路挖开了,还没完全修好的时候赶上下雨。你看看,这路上全是泥汤,当时只要下雨,我们老年人就甭想出门了,没地方下脚,也不安全。”

赵影(化名)孤身一人生活多年,腰和腿脚不好,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出门,走路离不开助行架。她走路极慢,一段二三十米的路程,她要艰难地走上20多分钟,为此她专门挑选了带座椅的助行架,可以在累了时坐下来休息。“确实走着费劲,但不能不出来走动,不然就再也起不来了。”

可是,经常被挖开的路面给她以及其他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翻修后打上“补丁”的路面呈铅灰色,一旦遇水路面就会变得光滑,老年人稍不留神就有滑倒的可能。

社区里安一个柜员机该多好

对这些平均年龄85岁的老年人而言,社区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让他们不能完全放心。

比如社区里没有自助银行柜员机。先后有八位老人表示希望社区里能安装一部银行柜员机。“现在我们要领钱需要通过银行卡,用卡就得找银行,”78岁的周强(化名)说,“比如要去农业银行吧,我住在东南角,银行在西北角,还得过俩路口。要是社区里有个自助的银行柜员机该多好!一来老人不用大老远走过去,下个楼就得小半个钟头,二来也能避免老年人在过马路时存在的风险。”

再比如原本能让老人们“打吊瓶”的门诊部已经好几年只开药、不输液了。“门诊部的医生也是离休、退休的医生,老人给老人服务,赶上有紧急情况,他们连楼都爬不上去。”

老人们还希望能有社区食堂或老年餐桌。社区边上一栋平房已经关门停业,门口挂着“食堂”的牌子。但老人们并不认可它。老荆回忆,2013年前后,这所食堂开业,“一开始优惠了几天,后来就跟外边一样的价格,老年人就不去吃了,慢慢成了对外营业的食堂,现在不知什么原因彻底关门了。”而老人们的吃饭问题,“有靠子女或保姆送饭、做饭的,也有提前买好了自己热的。”

目前,在所有并不完善的条件中,老人们最希望解决的是加装电梯。“我都奔90岁的人了,还能活多久?”老李拄着拐杖,身体有些晃动,“最盼的事就是我走之前楼里能有电梯。”(记者 习楠)

Copyright © 2016-2025 www.yanglao9.com 社区养老网 版权所有

养老院|养老保险|养老机构|养老金|养老政策|养老公寓|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