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亿老人如何养老?居家养老才是最大市场
居家养老 2021-07-20 10:43www.yanglao9.com居家养老
“目前来看,中国文化大部分老人还是愿意家庭养老,所以我认为居家养老应该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说道。
6月27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七普数据下的人民康养”座谈会上,多位与会嘉宾提到,目前居家养老仍是主流,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01
现状和趋势:居家养老仍是主流
据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介绍,十四五时期,根据国家应对老龄化战略研究的预测,将新增老年人口5400万左右,是十三五的1.5倍,平均每年新增老年人超过1000万,2025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3个亿。
6月18日,《“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由民政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机制,将来应该成为养老服务业的新形态。”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在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家庭养老床位将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重要途经。
民政部和财政部推进的“十四五”期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提升行动,就是把家庭养老作为重点来做。李邦华提示:“在座的产业机构都知道这应该是将来发展的方向。”
02
产业: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将是养老服务业新形态
在座谈会上,李玲教授分享了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经验。这是全国第一家由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虚拟养老院,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通过这一模式,解决了城关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难题。
实际上,除了政府主导,一些大型企业,不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已纷纷瞄准了居家社区养老这一趋势,加快产业布局。
“七年前,我们在重庆做中铁任之健康城这个项目时,就聚焦在了居家领域。”中铁康养产业投资运营(云南)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彬分享道,通过七年的摸索,也验证了居家社区相融合的路是可以走通的。“融合养老方式,用社区的载体实现居家的功能,得到了市场上至少重庆老年人的支持,项目入住率和口碑都非常好。”
同样较早站在社区居家领域这个风口,“等风来”的还有绿城椿龄康养集团。“绿城在2009年开始做养老,一直是作为免费增值服务项目。”绿城生活集团董事总经理刘玲玲表示,养老是情怀事业,但也要考虑经营,“如何让情怀与经营并重,如何让这个‘时间玫瑰花’绽放的更久,是我们作为产业运营商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问题。”绿城生活集团董事总经理刘玲玲发言
刘玲玲表示,绿城椿龄康养充分发挥自身企业优势,做了很多积极探索,以切实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譬如:今年年初椿龄康养团队在杭州设立“物业服务+居家服务”试点项目,建立“椿龄驿站”,类似日间照料中心,引入日本专家团队,全力打造15分钟“社区更新、生活更新”的居家生活服务圈。
“此外,我们还提出‘同城颐养’的概念。”刘玲玲分析称,目前较好的养老方式仍是就地养老,不仅能享受城市的医疗资源,同时跟子女保持连接。“这不同于拿养老的概念做长者社区,而是以老年人为主体,把幼儿园、生活超市等服务体系全部融合在一起。老年人和子女、小孩在一起,鼓励老人树立主动生活理念,让他们再学习、再创造、再获得自我价值。”
刘玲玲表示,养老事业已进入了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有挑战的时代。好的养老产品供给以后一定会有好的市场。
而去年,央企中国中铁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铁康养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希望推广中铁任之健康城“居家社区相融合”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我们定义公司未来的发展,核心就是做居家养老。”杨彬说道,“我认为这其实才是最大的市场,也是真正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一个方式。”
03
破局:提升家庭养老能力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居家养老是我国的主流养老模式,家庭小型化、家庭功能弱化,对居家养老的影响较大。”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在座谈会上指出。
如何提升家庭养老能力。在产业层面,杨彬称一是建新,一是改旧。“建新是建融合式的养老社区,解决55岁到80岁、90岁群体的一站式生活。在大城市周边建一批这样的项目,城市养老综合体,辐射整个城市。改旧,是把旧小区重新赋能。”在实践过程中,杨彬呼吁,一是把土地成本及金融成本降下来,二是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从政策层面能够引导旧改资金进入适老化、智慧社区、健康社区领域。
吴玉韶表示,随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特别是将实施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等政策措施,这些都对老龄产业发展是重大的利好消息,能进一步激发有效需求,进一步调整消费结构,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上一篇: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水平
下一篇: 居家社区养老 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