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没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居家养老 2021-06-14 17:09www.yanglao9.com居家养老
现在农村老人成堆,从村口往进走,碰到一堆一堆下棋的、打牌的、路边唠嗑的,就算头发没有全白,大约也已经花白了。年前回家还好,因为外面工作的年轻人大多都回家过年,村子里还很有生气,如果暑假回家,真是感觉到满村的老人。
关于老人的养老,没有一家是轻松的。没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人老了什么都难,老人们年轻的时候创造的财富应付了生活,基本没有什么积蓄,老了就得靠子女养着。当然,这些年国家也给农村老人们每月发放养老金,而且还逐年提高最低标准。比如甘肃省是这样的:
说来奇怪,不知什么讲究,故乡人嫁女嫁的都比较远,十里八乡极少听说谁家把女儿嫁给了同村人,或者嫁给了邻居。我在湖南看到的是很多女孩嫁给了同村人,婆家和娘家就在一个村子里,隔得很近,记得我提到过的那个在清明节祭奠自己母亲的老奶奶吗?她亲生母亲的坟墓离她现在住的房子距离不到500米。这是南方人的精明之处,显然女儿在跟前更方便照顾自己。
在交通不便的过去,女儿嫁得远,回趟娘家就很不容易,一年到头可能就回了 一两次娘家,亲爹亲娘变成了亲戚,照顾基本谈不上。这恐怕也是北方彩礼高的一个原因。古语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为什么会这么薄情呢?不管多么难以理解,这点薄情也是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在北方,这种传统尤甚。
这么一说,希望身处城市,尤其南方城市的年轻人能对北方人的重男轻女意识的来源有一个认识,真的不是看不起女性,更不是人品差,是现实逼得他们只能这么想,老病在床的时候,能靠得上的,就是眼前的儿子啊!
当然,近年来生活都变好了,远嫁的女儿们也能比较方便地回娘家了,但娘家父母老病在床的时候,女儿也就是隔三差五来洗洗涮刷而已,不可能像儿子一样日日守在床前,更难支付大笔医药费。这不是女儿们不孝,而是女儿的婆家父母也是女儿一家这样养老的,女儿不可能付出双份责任。这就是文化传统啊,一环套一环。
农村老人病了是很麻烦的,首先距离医院太远,以病痛之躯长途折腾去医院就很不容易,比这更难的是,农村老人大多是文盲,不识字,更没有见识,进了城就找不到东南西北,让70岁以上的老人独自去城里医院就医,基本不可能。
去年我回家带父母去医院的时候,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稍一愣神,他俩就跟丢了,电话怎么都打不通,我楼上楼下里里外外找了近一个小时,差点气炸了。让这样的老人独自进城,独自操办复杂的就医流程,基本不可能。当然,没儿女可靠的老人也是自己瞎撞着看病的。
村里有医疗室,镇上有卫生院,按理说能解决农村人的医疗问题啊,为什么农民会看病难呢?
村里这些老人跟我父母年龄不差上下,都75岁左右,算是村里老人的主体年龄。我发现村里几乎每一家都有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而我小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见过这些老人的父母。
死亡可以延迟但衰老不可避免,于是老人越来越多,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是千年未遇的,怎么对这些高龄的老人养老连老人们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没活到这么大年龄。
在这个医疗手段高超,可以“用钱延长生命”的时代,农村的“孝道”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到底散尽家财送老人们去医院延长生命呢,还是像老祖宗一样“视死如归”呢?不管什么病,只要后辈们诚心想治,总能治一阵子,纵使有万贯家财,只要你肯花,不用三五个月就可以千金散尽。农村人赚钱不容易,一点家产可能积攒了几十年,所以遇到这种事就很伤脑筋。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在改写着传统的价值观,尤其正在颠覆一些家庭伦理。我承认上文提到的这种养老的两难是存在的,但是我看到的老人大多都很传统,他们坚持“活到老干到老”,并且坦然地“视死如归”,其对生死的观念就像他们的父辈们一样。
但是我不得不羞愧地承认,我的老家那一带社会风气确实不好,儿女们把父母“抽干榨尽”后却不愿养老送终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儿孙满堂的老人却晚景凄凉,没有子女愿意让老人跟他们一起生活,多子女的老人养老远比只有一个儿子的老人艰难。
“婆媳矛盾、医疗花费、伺候老人”等都成为了家庭矛盾的爆发点,农业社会形成的传统价值伦理荡然无存,新的价值观又因为经济并没有那么富裕而难以形成。医学进步让老人们普遍高龄,孝道缺失让老人们晚景艰难,现在的这一批老人既享受着他们的父辈没有享过的福,也承受着他们的父辈没有受过的气。
不要以为西北地区民风就有多堕落,我观察了湖南农村,养老问题也很棘手,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或者兄弟姐妹不和睦的家庭,其老人的养老跟我上文提到的一样艰难。
也不要以为只有农村这样,最早的独生子女们的父母已经渐渐老去,再过10年,一对独生子女肩扛至少4个老人,如果运气不好,瘫痪的瘫痪,痴呆的痴呆,看都怎么办!
在城乡福利不均等的当下,如何尊严地老去平静地死去,农村的老人正在迷茫地思索。
上一篇:你如何看待农村养老问题?
下一篇:三种给父母的养老方式,看看哪种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