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留守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断增加。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需求。面对这一问题,各地民政部门积极行动,多举措加强农村养老阵地建设,促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黑龙江泰来县
黑龙江省泰来县总人口32万,60岁以上老年人5.5万,其中农村老年人口3.2万,老龄化率达17%。近年来,泰来县先试先行,在全国率先将农村养老同扶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建立农村互助服务队,采用服务对象对服务给予低偿的方式,既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也解决了服务队队员的贫困问题,形成农村互助养老的“泰来模式”。
服务对象“精准化”更好托底保障
泰来县积极动员乡镇干部、村委干部走村入户,深入困难家庭,围绕残疾、空巢、鳏寡、贫困户等8类重点保障人群开展调查摸底,共计确定重点养老服务对象1519户、2591人,一般养老服务对象87户、128人。坚持因人施策,优先保障建档立卡家庭养老服务需求,让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特困人员三类重点服务对象,享受无偿互助服务;对于一般服务群体,按照服务内容、标准,享受有偿互助服务。
服务内容“人性化”从需求入手
成立县乡(镇)村三级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为直接责任人,所属各村支部书记或村长为具体责任人,由村妇女主任带头抓好队伍建设。
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重点提供助洁、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和简单的代办代购代缴等服务。各村挨户沟通,研究确定个性化服务内容,一对一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亲情化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氛围,使得一些有偿服务自愿变成无偿服务。
服务手段“便捷化” 确保信息畅通
服务对象手机设置一键拨通,服务对象有需求时,可直接给服务队队员打电话,队员统一着装,24小时开机待命,随时准备入户。第一时间上门服务,最长等待不超过30分钟。每个服务队、村、乡镇建立一个“微信群”,实现即时互通、“互联网+功能”。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发布服务动态,了解服务情况,开展服务抽查,确保工作交流“零距离”、服务监督“常态化”、工作考核“有依据”。
服务保障“多元化”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全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按照“5:3:2”比例(县里承担50%、乡镇承担30%、村级承担20%),每月为每个队员发放工资300元,额外给予队长管理操心费100元。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标准,各乡镇为627名专职队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与此同时,召开全县互助服务培训大会,县民政局、爱心护养院、养老服务中心、龙妹家政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动,在大兴镇东方红村、克利镇新胜村现场学习推进优秀经验,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目前,泰来县已建立专职农村服务队90支、队员达到596人,其中521人依托服务队实现脱贫,农村互助养老覆盖村屯比率达到95%,累计提供服务10万余次,老年人满意度达到100%。
四川眉山市
近年来,眉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四化联动”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业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服务设施“适农化”
中山乡养老服务中心仅是眉山市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设施“适农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眉山市通过将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成代养间及日间照料功能室,打造功能完善的开放式养老服务中心。同时,服务分中心坚持“老幼结合”及标准化建设思路,在保留原有的餐厅、厨房、棋牌室的基础上新增农村老年人喜爱的儿童照料室、理发室、康复室、多功能客厅等,有条件的日照中心新增了老年人“幸福菜园”“幸福果园”,打造“造血式”养老服务分中心。此外,坚持选择老年人聚集的商店、农家大院建立服务点,通过新增桌椅、电视、饮水机等服务设施,改善老年人活动环境,实现就近养老。
服务队伍“本土化”
据悉,宋安村推出“爱心储蓄 邻里守望”积分制互助养老服务,按照“年轻的照顾年长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的原则,积极动员村级后备干部、党员骨干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乡村医生、农村工匠、理发师、电工等人员组建服务队。目前,该村已组建低龄老人互助养老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5支服务队。
建立互助养老服务队仅是眉山市探索服务队伍“本土化”的措施之一。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眉山市还依托成员单位、群团组织、党员等建立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依托农村理发师、工匠、水电工、农技员等建立“土专家”服务队开展低偿服务;依托社工组织建立专业服务队,并与高校合作建立养老人才实训基地。
服务模式“亲情化”
每日开展日常服务、定期开展集中服务、及时开展互助服务、创新开展“造血式”服务……所有这些服务都是围绕老人的需求开展,同时让我们的服务模式“亲情化”。眉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东坡区复盛乡观盛村引导老人织毛衣、制作鞋垫,政府帮助销售,不仅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更让老年人“老有所获”。
工作机制“多元化”
眉山市总人口352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口5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比例达72.6%,其中,留守老人5万人,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2383人。
为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眉山市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以市长任组长,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现场督查、每月汇报。同时,还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市民政局印发《市级有关部门联系指导试点乡镇开展农村养老工作实施方案》,18个部门分别联系20个试点乡镇,负责指导联系乡镇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对试点乡镇给予政策、资金、设施、服务等方面支持。
陕西凤县
为进一步推动全县农村幸福院运行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关爱老人公益活动,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陕西省凤县民政局以提高农村幸福院规范化管理水平为抓手,强化工作措施,破解运行资金、管理服务等难题,进一步推动农村幸福院跨越式发展。
立足老有所安,探索社会运行。安,既是有所住有所依,更是有所养有所乐。针对农村幸福院运行不持续、不规范等情况,凤县制定印发推进农村幸福院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文件,主动联系乡村旅游投资公司、企业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农家乐负责人等社会专业人才对接农村幸福院开展社会化试点工作,将农村幸福院包装成集乡村旅游、文化服务、休闲养老为一体的幸福家园,不断念好农村“山水经”、打好旅游“休闲牌”、走好养老“特色路”,有效打造“最天然”的农村养老经济形态。
立足破解难题,凸显爱心互助。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爱心,既需要实力雄厚,能捐赠上万元乃至成百上千万元的企业家,也需要千千万万个用点滴善行和义举默默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草根”。凤县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制订印发《开展“一超一院”爱心互助行动方案》,发布爱心互助行动志愿倡议书,要求各村结合“主题党日”提前制订每月志愿活动计划,组织村民参与幸福院志愿服务活动,由爱心超市为村民积分并兑换成日常生活用品,从根本上破解幸福院运行管理人手不足、活动不经常等问题,使幸福院能够更好地造福广大农村老人。
立足脱贫攻坚,兜牢保障底线。农村幸福院保障的是农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是农村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凤县采用共建共享模式,实现儿童幸福家园、文化站等资源的共享,大力倡导老人关爱儿童,儿童尊敬和帮助老人,形成“老少共融、其乐融融”局面;采用红色文化宣讲进村史馆的方式,鼓励各村聘任老年人为村史馆讲解员,发挥老年人余热,使“老有所为”;采用提升硬件配置方式,为入院老人提供了更加贴心细致的服务。增设电脑、摄像头和话筒,实现联网视频对话;增设康复理疗室,配置按摩椅、血糖按摩仪等康复设备,实现健康自查自检;采用“一超一院”方式,引导贫困户树立勤劳改变家庭面貌的意识,通过扶志、扶智有力地推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切实为贫困户家庭带来实惠,兜牢农村养老保障底线。
宁夏
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宁夏将着力发挥村民委员会、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中的作用,多举措加强农村养老阵地建设,促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据介绍,鉴于农村留守老年人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缺乏照料、安全缺乏保护、精神缺乏慰藉等,宁夏要求村民委员会将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纳入村规民约,发挥孝亲敬老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形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互帮互助的良好乡村社会风尚。
宁夏将继续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农村老饭桌建设,为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发挥辐射功能,为经济困难家庭的高龄、失能留守老年人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范围。
宁夏还将充分发挥农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中的支持作用。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中心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和长期护理等服务;支持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老年学校、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各有关部门和组织下沉基层的公共服务项目面向留守老年人开展服务;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留守老年人集中居住、消防安全等级低的场所安装简易喷淋、独立式报警等装置。